世界上最著名的鐵礦床大部分是沉積作用生成的赤鐵礦和褐鐵礦。主要集中在以下地區:①蘇聯克裏沃羅格和克爾基。前者主要是赤鐵礦,大部呈粉狀,含鐵35~68%,脈石含SiO2高;後者是世界上最大褐鐵礦產地之一,含鐵33~42%。②美國上湖區(蘇必利爾礦)、克林頓和紐芬蘭區。上湖區礦80%集中在密失比周圍,為美國最大礦區,礦石為易碎的赤鐵礦,含鐵平均51%。克林頓礦是鮞狀赤鐵礦和褐鐵礦,礦石含鐵30~35%,脈石為鹼性性。紐芬蘭區為海相沉積礦床,是鮞狀赤鐵礦,帶有菱鐵礦及鮞綠泥石,礦石平均含鐵50~52%。③澳大利亞是世界最大富礦產地之一,集中在哈馬斯利、裡奧多西、紐曼山等地,大部為赤鐵礦,礦石含鐵60~70%,脈石含SiO2低(3~5%),Al2O3高(2.8~3.0%)。④巴西伊塔比拉是世界上最大最富的鐵礦床之一,礦石含鐵高達68%。⑤古巴鐵礦石屬土質褐鐵礦,在礦床下層夾有磁鐵礦,幹燥礦中含鐵42~48%,鉻1.7~2.0%,鎳0.8~1.0%。⑥法國阿爾薩斯洛林礦區,有歐洲最大的米涅脫鐵礦,礦石為鮞狀結構的褐鐵礦和赤鐵礦,部分礦脈石為堿性,含鐵27~35%,含磷0.5~0.8%。⑦瑞典基呂納鐵礦,礦石為磁鐵礦,含鐵58~70%,脈石含SiO2低。⑧印度加爾各答西部,鐵礦石為赤鐵礦,含鐵高(60%左右),脈石含SiO2低,Al2O3較高。

  中國鐵礦資源具有分佈廣、貧礦多、共生復合礦多的特點。主要礦區為:①鞍山、本溪(在遼寧省),是中國最大礦區之一,屬於變質鐵礦床,一般稱為鞍山式鐵礦床。礦石主要有磁鐵礦、赤鐵礦和矽質薄層相間構造的條帶狀貧礦石,含鐵20~40%,平均30%左右。磁選精礦品位可達65%以上。②遷灤礦區(在河北省),是華北最大鐵礦,礦床屬於“鞍山式”貧磁鐵礦,含鐵平均30%左右,可選性好。③大冶礦區(在湖北省),屬於接觸交代作用形成的矽卡巖型鐵銅礦床,礦石以磁鐵礦為主,其次為赤鐵礦、黃鐵礦、黃銅礦等,含鐵40~50%,含銅0.2~1.0%。④包頭(白雲鄂博,在內蒙古自治區)礦區,屬於特種高溫熱液作用形成含稀土礦物的鐵礦床,礦石為磁鐵礦和赤鐵礦。礦石品位:富礦45%左右,貧礦20~30%,含有較多稀土元素和鈮、鉭等稀有金屬;脈石中含有螢石,含氟4~11%、磷0.6~0.8%。⑤攀枝花礦區(在四川省),由巖漿作用形成為釩鈦磁鐵礦床。礦石平均含鐵35~45%,含TiO26~15%,V2O50.3~1.0%,最高達2.0%;另外還含有鈷、鎳、銅等及鉑族元素。⑥寧蕪礦區(在江蘇省、安徽省),為中溫熱液鐵礦床,礦石主要是赤鐵礦、磁鐵礦,有貧礦、富礦。其中馬鞍山的一部分鐵礦含釩較高;梅山鐵礦含硫高達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