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熔融爐渣看成是各種氧化物分子(如CaO、FeO、SiO2等)及它們之間的化合物分子(如2CaO·SiO2、2FeO·SiO2等)所組成的理想溶液的假說。在處理熔渣-鋼液二相間的冶金反應平衡問題時,這種假說認為隻有“自由”的氧化物才能參加加反應,而且認為質量作用定律以其理想的形式適用於熔渣-鋼液二相間反應

申克(H.Schenck)最早用這種觀點說明煉鋼過程反應。 奇普曼(J.Chipman)學派早年用這種觀點處理氧在熔渣- 鋼液二相間分配與脫磷反應,為使“平衡常數”守常,他們曾假定瞭熔渣中有諸如(2CaO·S iO 2) 2、(CaO·SiO 2) 2等無法證明其存在的化合物“雙分子”,從而導致這種假說本身的內在的自相矛盾。對熔融爐渣的電化學性質的研究結果已經證明,它是離子溶液而不是“分子”溶液。

  分子假說把冶金反應寫成分子形式,例如脫硫反應,即熔渣中的(CaO)和鋼液中的[FeS]反應:

(CaO)+[FeS]─→(CaS)+[FeO]

常能簡明並定性地說明熔渣組成對反應平衡移動的影響,所以一些冶金書刊中至今仍有沿用這種寫法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熔融爐渣是由各種“分子”構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