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生育季節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種在同一塊田地上的種植方式。多不分行,或在同行內混播或在株間點播。混作通過不同作物的恰當組合,可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在選用耐旱澇、耐瘠薄、抗性強的作物組合時,還能減輕自然災害和病蟲害的影響,達到穩產保收。它在中國大約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以北方旱地糧食和油料作物生產應用較多,如小麥與豌豆混作、高粱與黑豆混作、大豆與芝麻混作、棉花與芝麻或豆類混作等。但由於混作會造成作物群體內部互相爭奪光照和水、肥的矛盾,,而且田間管理不便,不適合高產栽培的要求,故采用這種種植方式的面積近年已逐漸減少。

  目前世界上尚盛行糧食作物混作的還有印度和非洲的部分國傢。玉米、高粱、豇豆、粟、木薯、馬鈴薯等的混作常見於非洲,有時在同一塊田地上甚至可混播4~5種作物。印度旱作地區的高粱、豆類、粟類等栽培也多實行混作。畜牧業發達的國傢,如歐美各國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則常在飼料作物和牧草栽培中采用混作,如以一年生羽扇豆或豌豆與燕麥混作,多年生三葉草與黑麥草混作等,以改善品質和穩定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