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碳質球粒隕石的有機化合物已有很長的歷史,由於隕石在隕落過程和隕落地球之後,可能受到地球有機物的污染,給證認隕石有機質的來源帶來瞭很大困難。隻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用有機質譜法分析瞭新隕落的碳質球粒隕石之後,才證實瞭隕石中有機質的地外成因。目前已發現的有機化合物有氨基酸、卟啉、烷烴、芳香烴、嘌呤和嘧啶等。

  研究認為,這些有機化合物主要是在原始星雲凝集的晚期,在低溫(溫度400~360K,壓力約為4×10<-6~10×10-6大氣壓)和富含揮發性成分的環境中形成的,不是地球外生命的遺跡,而是非生物成因的前生物物質。合成的途徑有3種:①星雲中的CO、H2NH3與鐵、鈷和鎳在磁鐵礦或含水矽酸鹽的催化作用下,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氨基酸、烷烴等一系列有機化合物,隨後被碳質球粒隕石俘獲而保存下來。②星雲氣體中的 CH4H2O、H2NH3在火花放電或紫外線照射下,生成氨基酸和其他有機物。③在太陽風、宇宙線作用下,俘獲在宇宙塵表面的簡單有機分子也可轉變為比較復雜的有機物。

  從隕石中發現有機化合物這一事實,表明在地球形成之前已有有機物存在,地球形成時這些與生命起源有關的有機物就混雜在地球內。但它們在地球長期復雜的地質過程中的演化歷史尚不清楚。因此對隕石及太陽系各天體物質中有機物的研究,將揭示自然界有機物的形成和演化過程,為探索生命起源提供重要依據和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