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領域。一切商品交換活動的總和;一切買賣活動的總和;商品供給和商品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實現的商品流通的總和。

  產生和發展 市場是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哪裡有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哪裡就有市場。市場的規模和結構隨著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的發展而發展。在人類社會第三次社會大分工(見三次社會大分工)以後,商人分離出來,形成瞭一個專門從事買賣活動的階級。在奴隸社會初期,由於社會分工的發發展和私有制的產生,出現瞭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各個獨立的生產者通過買賣的形式互相交換其產品,這種交換就形成瞭市場。這時的市場,不但有瞭定時定點的集市,而且出現瞭固定的城市市場。進入封建社會以後,社會分工與生產力有瞭進一步發展;同時,奴隸變成瞭農奴,有瞭自己獨立的經濟,有可能參加市場交換活動。因此,市場的規模和范圍得以擴大。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後,社會化的大生產代替瞭以手工操作為特征的小生產,社會分工與商品經濟高度發展,商品生產成為社會生產的絕對統治形式,市場以空前的規模擴大和發展起來。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者彼此相互作為商品供應者和商品需求者而存在,彼此互為市場。因此,社會分工越深入,商品供給和商品需求的數量就越多,結構就越復雜。市場作為商品流通的領域是有地理界限的,如農村小市場、城市市場、地區市場、國內市場、國際市場等。

  性質 市場所體現的是交換關系。市場上進行的商品貨幣交換活動,在物與物的關系背後包含著人與人的經濟關系,它直接關系到參加商品交換的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市場有著不同的性質。在市場上存在著多種不同性質的交換關系,但決定市場性質的是占統治地位的那種交換關系。至於哪種交換關系占統治地位,則是由不同生產方式所具有的所有制結構決定的。資本主義市場,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基礎上的,因此,它是資產階級掠奪廣大勞動人民,攫取巨額利潤的場所。社會主義市場與資本主義市場有著本質的不同,它主要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的。在中國,市場上進行交換的產品,絕大部分來自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社會主義市場是為實現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為滿足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服務的。

  作用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市場是實現商品價值、實現積累從而是實現社會再生產的關鍵;它把個別勞動或私人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使之成為社會總勞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反映消費者的需求,引導生產適應消費需求;它從外部造成壓力,促使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商品經營者改善經營,推動商品生產不斷發展。所以,任何商品生產都離不開市場,市場是商品生產的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