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阿爾維蒂

  西班牙詩人。年輕時從事繪畫,後轉向詩歌創作,深受現代主義流派影響。處女作《陸地上的海員》(1924)表現作者對傢鄉與海濱的留戀之情,獲西班牙國傢文學獎。

  現代主義詩歌運動趨於沒落落之後,阿爾維蒂的作品傾向於超現實主義。20世紀20年代的幾部詩集──《情人》(1926)、《紫羅蘭的黎明》(1927)、《堅石與歌》(1929)和《關於天使》(1929),都是超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

  1931至1932年,阿爾維蒂遊歷歐洲途中,羈留蘇聯,由於受馬雅可夫斯基詩風的影響,加以30年代西班牙國內政局的動亂,促使他的詩歌創作由超現實主義迅速轉向現實主義。描寫農民悲慘生活的詩集《埃斯特雷馬杜拉的農民》(1933)是這種轉變的表現。以後他參加瞭國際革命作傢聯盟,在馬德裡的革命作傢藝術傢聯盟中起過重要作用,並創辦雜志《十月》。

  西班牙內戰期間,阿爾維蒂站在民主力量一邊,與進步作傢組成馬德裡知識分子反法西斯聯盟,並創辦《藍色工人服》雜志。經常在前線朗誦即興詩作。這些作品後來編成兩部詩集──《街頭詩人》(1938)和《隨時隨刻》(1938)。

  內戰結束後,阿爾維蒂流亡法國和阿根廷,仍積極參加國際文化活動,堅持詩歌創作。出版瞭詩集《在石竹花與劍之間》(1914)、《潮汐》(1944)和《獻給畫》(1946)。

  50年代,他曾訪問中國,詩集《中國在微笑》(1957)贊揚新中國生氣勃勃的景象。

  阿爾維蒂也有戲劇創作,重要的有《費爾明·伽朗》(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