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個新聞通信點相互連接成的一個新聞通信組織總體。它是專用通信網,包括用戶設備、傳輸設備和交換設備。一般由通訊社向國傢郵電部門或私營公司租用的線路、傳輸設備和交換設備組成。

  1851年,英國路透社開始利用多條電報線路收集和發佈新聞,是建立新聞通信網的最早嘗試。從此新聞通信網在各國逐步發展起來。進入20世紀,隨著有線和無線通信技術的進步,不少通訊社建立瞭全球新聞通信網,使新聞的時效和品質得到顯著的提高。這些通訊社由此而成為為國際性通訊社。

  中國新華通訊社的新聞通信網是在20世紀30年代建立起來的。當時稱紅色中華社,組織瞭單一的專用無線短波通信網,采用莫爾斯通信方式,收發國內外新聞,通信速率是每分鐘幾十個字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聞通信網得到迅速發展。到80年代,新聞通信網已從無線短波通信信道為主轉變為以微波通信、同軸電纜通信信道為主,並建立以電子計算機為中心的新聞綜合業務通信網。

  新聞通信網是通訊社的生命線,有下列特點和要求:

  ①時效高。要求能全程全網及時暢通地傳送新聞。

  ②面廣、線長、層次多。隨著新聞業務的發展,為瞭便於將新聞傳送到國內外各個角落,通信網絡應該是多層次的專用通信網。

  ③綜合性強。新聞通信包括電話、文字、圖像等多種通信業務。文字有打字電報、文字傳真、數據通信等業務。圖像有圖片傳真、圖表傳真和電視新聞業務。由於新聞通信遍及世界各地,既有發達地區,又有落後地區,因此在同一新聞通信網上需綜合采用多種技術手段,傳輸多種新聞業務。

  ④高可靠性、高抗毀能力。新聞通信網必須安全、可靠,使新聞廣播在全球范圍內不發生意外中斷,對國內外消息的收集不發生重要遺漏。

  ⑤調整靈活,適應性強。新聞業務靈活多變,為便於及時傳送關於國內外經常發生的政治、軍事、災害等各種重大事件和爆發性新聞,通信網絡的適應性要強,要能及時靈活改組。

  中國的新聞通信網是租用郵電等部門的電路組成的專用新聞業務綜合通信網,1985年傳輸速率達30漢字/秒。

  新聞通信網的網絡拓撲結構是以星形為主、配以環形的結構。體制是3級(總站、2級站、3級站) 匯接制:在中央設總站,即1級匯接站,負責處理多數新聞的收發業務;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分社和國外重要分社設2級匯接站,除承擔收、發新聞信息外,還作為轉報站將新聞稿件轉送到總社或用戶去;3級站是省以下的記者站、支社和用戶以及國外一般分社、記者站和用戶,是新聞通信網的終端站,主要抄收新聞成品稿或發送半成品稿件(記者撰寫的初稿)。

  新聞通信網按傳送信號的介質分為有線通信網和無線通信網兩大類。有線通信網可分為同軸電纜通信網、光纖通信網。無線通信網可分為短波通信網、超短波移動通信網、微波通信網和衛星通信網。按通信地域可分為國際通信網、國內通信網、市內通信網和局部通信網。

  采用新聞通信網與采用一般的公用通信網相比,具有一系列優點:①新聞通信網是專用網,可確保新聞通信的暢通。由於沒有其他業務的幹擾,能保證新聞的時效和質量。②可根據新聞宣傳和用戶的需求,伸展到各個地區。③電路質量高,所使用的終端設備、傳輸設備和交換設備都能較好地滿足新聞通信的要求,能有效地提高新聞的時效和質量。缺點是結構簡單,迂回電路少,隻能租用現有電路,通信網的發展受到限制,如單獨發展投資很大。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對新聞報道的形式提出瞭各種各樣新的要求,許多新業務(如可視新聞和新聞電視會議等)將納入新聞通信網。特別是80年代以後,由於微電子、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新聞通信網不斷更新改造。發達國傢的國際性通訊社,在新聞通信網中已廣泛采用電子計算機,實現新聞信息處理和通信全程的自動化,即新聞的采集、編寫、收發、轉報、存貯和檢索自動化,形成瞭無紙編輯。還在新聞通信網中采用數字通信,租用寬帶數字電路,組成新聞數字通信網,每秒鐘可傳送1500個漢字(傳輸速率可達56或64千比特/秒),大大提高瞭新聞傳送時效。

  在傳輸方面,隨著衛星通信技術的全面發展,衛星通信的費用迅速下降。80年代中期已形成直播衛星廣播網和通信網。例如美聯社、合眾國際社、路透社等通訊社都已建立起直播衛星廣播網,從而有效地提高瞭服務質量,擴大瞭新聞宣傳效果。此外,光纖通信網也逐步在新聞通信網中采用。

  新聞通信網將向著新聞綜合業務數字網的方向發展。